2021年10月28日和11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传媒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苏为群两次来到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课堂,从传媒研究、文化研究与网络文学等方面,为同学们梳理了媒介发展简史及其与学科交融的历史与现状,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前学界的几种前沿理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大众传播硕士与博士学位,苏教授深耕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研究、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等领域多年,在SSCI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受邀为多家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社担任评审,出版并编辑了两部学术专著。苏教授表示,此次回到母校,和同学们谈谈传媒研究、文化研究与国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
历史脉络: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
在介绍学科发展脉络前,苏教授将传播与传媒研究概括为“年轻的跨学科领域,起源于20年代,成型于5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传播与传媒研究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汲取养分,并与新闻学、文化研究、电影电视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交叉共融。
随后,从起源谈起,苏教授将传播与传媒研究最先建立的研究范式,即今日概括为“经验学派”的脉络带入同学们的视野。经验学派承继社会行为学传统,强调实证研究与量化,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与内容分析等科学方法测试假设、得出结论。与之相对的,批判学派脉络则更重视人文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着重于媒介内容和社会组织与受众的复杂关系,如作为美国批判理论起源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作为另一分支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谈及文化研究与媒介研究的关联,苏教授认为,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视野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而媒介使用无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意义。于是,媒介研究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将文本放置在包括媒介在内的种种情境中进行的文化研究,也将呈现出文学批评和社会学融合的多样面貌。
网络时代:新媒体、新现象与新研究路径
那么,传播与传媒研究的现状如何呢?第二次讲座上,苏教授以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情况为背景,介绍了当下覆盖全球的新媒体所具备的特点,并对网络媒体造就的“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与“深层链接”(Deep Linking)等特性作出十分形象的阐发。
从技术与媒介的转变开始,世界成为地球村。这是以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与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所持的重要观点,也是苏教授向同学们介绍的第一个新研究路径。随后,以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研究为核心,关于跨媒体叙事、参与文化与粉丝研究的另一重面向与路径也得到生动细致的梳理。此外,讲座上还介绍了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的“信息社会三部曲”,并对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媒体平台化和其作为基础设施的转向”有详细阐释。
课堂最后,基于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视角,苏教授提出一些网络文学研究的思路,如针对跨媒体叙事的文本研究、从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概念出发的平台生产机制研究、粉丝文化研究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等。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